客房預訂

豫園

豫園

景點介紹

上海豫園

豫園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豫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,有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。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,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,現堂內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武器、自鑄的錢幣,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。解放后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,1961年正式對外開放。

靜觀大廳 亦稱“晴雪堂”,是內園主要廳堂,造得雕棟畫梁,軒昂高敞。堂面闊5間,進深3間,廳前有兩尊石獅,廳內有“靜觀”和“靈沼峙”兩塊貼金匾額。靜觀之名,取古語“靜觀萬物皆自得”,“動觀流水靜觀山”之意。大廳對面奇峰林立,堆疊多姿,或如三官獻壽,或如白鹿望月,或如蝙蝠飛舞,或如九獅盤球。據說靜靜觀之,能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。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。靜觀東面一小院落,中有池水一泓,兩側曲廊回繞,樹蔭蔽日,修竹瀟灑挺拔,環境幽深。

觀濤樓 位于靜觀大廳西南側,又稱“小靈臺”,三層全木結構,高10余丈,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筑物。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“滬城八景”之一“黃浦秋濤”。

還云樓、延清樓 面對靜觀大廳,東西相連,為串樓形,并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,還云樓內橫匾“還云”,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?題識。還云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,豫園、內園屢遭戰火破壞,而此樓卻免遭劫,大有“手揮絲桐,目送還云,西山爽氣,在我袖中”之感。

聳翠亭 聳立于觀濤樓東面假山上,雙層亭閣,底層置石桌、石凳,周圍林木青翠。亭內一匾“靈木披芳”。

可以觀 位于靜觀大廳東,小型方廳,精致幽靜,炎夏時分外涼爽。廳前有磚雕《郭子儀上壽圖》,旁有泥塑龍墻,北接“洞天福地”鳳凰亭,南連“別有天”,墻上有《重修內園記》等石碑,記載內園歷史。

上海豫園

豫園園主潘允端,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,萌動建園之念,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(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、馬園弄一帶)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“稍稍聚石鑿池,構亭藝竹”,動工造園。嘉靖四十一年,潘允端出仕外地,無暇顧及建園,其《豫園記》中說:“垂二十年,屢作屢止,未有成績。”

萬歷五年(1577年),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,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,“每歲耕獲,盡為營治之資”,并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。此后,園越辟越大,池也越鑿越廣。萬歷末年竣工,總面積稱70余畝。全園布滿亭臺樓閣,曲徑游廊相繞,奇峰異石兀立,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,規模恢宏,景色旖旎。

明代中、后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,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,而豫園“陸具嶺澗洞壑之勝,水極島灘梁渡之趣”,其景色、布局、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、太倉?山園媲美,公認為“東南名園冠”。

潘允端在《豫園記》中注明“匾曰‘豫園’,取愉悅老親意也”。“豫”,有“安泰”、“平安”之意。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。但因時日久拖,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,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。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、請仙扶乩、相面算命、祝壽祭祖、寫曲本、玩蟋蟀、放風箏、買賣古玩字畫等,甚至打罵奴婢、用枷鎖等懲罰僮仆。僧尼、相士、妓女、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。由于長期揮霍無度,加上造園耗資,以致家業衰落。潘允端在世時,已靠賣田地、古董維持。潘允端死后,園林日益荒蕪。明末,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(潘允端孫婿)。清初,豫園幾度易主,園址也被外姓分割。康熙初年,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,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。書院尚未修竣,張升衢遭貶黜,隨即停工。園中亭臺傾圮參半,草滿池塘,一些地方成了菜畦,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。

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,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,即靈苑,又稱東園(今內園)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,恢復當年園林風貌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竣工,歷時20余年。因已有“東園”,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“西園”。園基原稱廣袤70余畝,據同治七年(1868年)清丈,不足37畝。

修復后的西園、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,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,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,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。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,復建西園時,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、華麗寬敞的三穗堂。

鴉片戰爭時,豫園遭破壞。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農歷五月十一日,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,駐扎豫園和城隍廟,司令部設在湖心亭。豫園“風光如洗,泉石無色”。咸豐五年(1855年)小刀會起義失敗,清軍駐扎豫園,香雪堂、點春堂、桂花廳、得月樓、花神閣、蓮廳皆遭損毀。咸豐十年,太平軍東征,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,豫園又作兵營,“西園石山,盡拆填池”,建造西式營房。

清嘉慶、道光年間,上海商業發展較快,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,作為同業間祀神、議事、宴會、游賞之處。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,各自籌款修復。此后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,商販叢集,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,一些江湖藝人,諸如相面測字、賣梨膏糖、拉洋片等在此設攤,逐漸成為固定廟市,后演變為商場。光緒元年(1875年),豫園內有豆米業、糖業、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,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,舊有古跡日趨湮沒。民國時期,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(今豫園路)分割成南北兩爿,古建筑破漏,面目全非,有些改建成民房,凝暉閣、清芬堂、濠樂舫、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、點心鋪、茶樓。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,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,僅剩一片空地。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、三穗堂、大假山和一些亭臺樓閣、古樹名木,仍得以保存。

解放后,豫園得到妥善保護。1956年經市政府批準,撥出專款,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,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筑專家以及能工巧匠,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,歷時5年,投資上百萬元,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、玉華堂、會景樓、九獅軒等古建筑,疏浚淤塞的池塘,栽植大量樹木花草,并把豫園和內園連接 起來融為一體。

修復后的豫園大門從原東面安仁街遷至園西南。除荷花池、湖心亭及九曲橋劃為園外景點外,全園有大小景點48處,大體可分成東部、西部、中部以及內園等景區。豫園恢復了秀麗典雅的名園風貌。1961年9月,豫園正式對外開放,成為中外各方人士喜愛的游覽參觀娛樂場所。

豫園對外開放后,仍不斷進行修繕。1956~1961年大修時,限于當時財力物力,玉玲瓏景點雖恢復了玉華堂、會景樓等建筑,但園林仍顯得較空曠失平衡,與整個豫園幽深曲折,小中見大的特色不太和諧,加之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明代環龍橋被拆除,周圍的曲池被改建為防空洞,古園林格局遭損。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絲洞及萬花樓前小假山花墻出現險情,經區政府批準,拆卸險墻二處按原樣修復。同時,改變了與古園林風貌不協調的水泥路面,調整了花木布局,擴建了東園門等。共計完成大的和較大整修項目23項,零星小項目上百項。

1986年3月,區政府決定,投資600余萬元,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園。聘請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達峰,參照清乾隆時期的豫園布局和江南古典園林特點,進行設計、指導。第一、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園東部景區,包括玉玲瓏、玉華堂、會景樓、九獅軒周圍景點。這一區域歷來受破壞嚴重,修復工程較大,拆除防空洞,重建青石環龍橋,擴大水面,修建積玉假山、浣云假山、玉玲瓏照壁和百米積玉廊。一、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。第三期工程修復內園古戲臺。內園古戲臺因周圍居民居住,長期重門深鎖,無法對外開放。區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支持下,動遷13戶居民、2家企業,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間動工修繕古戲臺,并新建兩側雙層清式看廊。重放光彩的古戲臺,建筑宏敞,藻飾精美,畫棟雕梁,使豫園增添了一個環境典雅、古趣盎然的新景點。陳從周題名為“曲苑”。

1989年發現三穗堂、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蟻蛀空,區政府決定立即搶修,花費50萬元,當年調換了被蛀空的梁柱。1993年,外觀采用仿明清建筑形式、內部具有現代文物保護設施的文物樓動工興建,加強園內文物的保護工作。

今豫園占地30多畝,初始規模大半恢復,園內亭臺樓閣、假山水榭、古樹名花,布局有致,疏密得當,勝似當年。豫園修復后正式對外開放,30多年來,以其秀麗景色和眾多文物,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。60年代初,陳云、陸定一、郭沫若、謝覺哉等國家領導人相繼來園游覽,有的留下墨寶,成為珍貴文物。80年代來園參觀的外國領導人日益增多。1986年10月15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江澤民、吳學謙等陪同下,先在湖心亭品茗聽曲,后沿九曲橋步入豫園游覽。10余年來,豫園先后接待來自世界各地數十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。

景點位置

上海市黃浦區安仁街132號(城隍廟內)

交通信息

  地鐵10號線豫園站、地鐵14號線豫園站、11、26、64、66、715、920、926、929、930等公交車可到。